新闻动态

附属翔安医院李文岗教授团队在纤维肉瘤治疗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

浏览:

纤维肉瘤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倾向手术切除和化疗是目前纤维肉瘤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它们各自的局限和不足通常导致患者预后不佳。


李文岗教授ACS nano发文


近日,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李文岗教授团队在利用纳米疫苗优化纤维肉瘤传统治疗研究领域 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Activated Biomimetic Dendritic Cell Nanovaccine as a Chemotherapeutic Booster to Enhance Systemic Fibrosarcoma Treatment为题,发表在ACS nano(DOI: 10.1021/acsnano.4c05657)期刊上。


目前,手术切除是纤维肉瘤临床首选治疗方法。然而,纤维肉瘤较难判断确切的手术切除边界,并伴有血行转移风险,导致术后复发率高。此外,以蒽环类药物(阿霉素)为代表的化疗是晚期纤维肉瘤的主要治疗策略。但长期大量使用化疗药可能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累积并促使抗药性的发展,化疗后患者的生存率并未显著提高。


癌症免疫疗法因其持续的抗肿瘤效果,正日益成为除传统治疗方式以外的重要治疗方法,但目前针对纤维肉瘤免疫疗法的研究仍较为匮乏。化学免疫治疗融合了传统化疗和免疫调节策略,旨在通过降低肿瘤负荷的同时,调动机体的免疫活性,从而协同提升对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


研究内容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树突细胞纳米疫苗,增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通路介导的免疫激活,旨在改善纤维肉瘤常规治疗效果。该纳米疫苗是通过将高表达钙网蛋白的纤维肉瘤细胞膜(CRTM)包裹在装载了STING通路激活剂2',3'-cGAMP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子表面构建而成(cGAMP@PLGA@CRTM,GP@CRTM)。通过在小鼠尾基皮下注射GP@CRTM后,纳米疫苗表面钙网蛋白产生的“吃我”信号,能够招募大量外周树突细胞迁移至注射区域,并促使树突细胞对纳米粒子的吞噬。纳米粒释放出cGAMP随即激活了树突细胞内的STING通路,释放大量I型干扰素,联合疫苗表面细胞膜所携带的肿瘤抗原,促使树突细胞成熟并进一步迁移至淋巴结,启动强大的抗肿瘤免疫,重塑肿瘤区域的免疫微环境,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此外,GP@CRTM作为一种有效的癌症疫苗,能够建立抗肿瘤免疫记忆,从而有效预防术后肿瘤复发,为根治纤维肉瘤提供了一种可能


令人鼓舞的是,GP@CRTM与低剂量阿霉素(DOX)联用显示出协同抗肿瘤作用,不仅减轻了化疗相关毒副作用,并且进一步优化了肿瘤区域的免疫微环境。更重要的是,DOX的加入有效逆转了由GP@CRTM引起的骨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上调所导致的免疫抑制,从而显著缩减肿瘤体积,为手术切除增加机会。同时,这种治疗组合构建了强大的抗肿瘤免疫记忆,有效防止术后肿瘤复发,为针对纤维肉瘤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工作在厦门大学医学院李文岗教授,罗芳洪教授、吴婷教授和上海江夏血液技术有限公司沈烨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厦门大学医学院2021级博士生王昭、2020级博士生苗逢霖、2022级博士生顾凌巍,2022级博士生张如一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272935)、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J011502)等经费资助。

(来源:厦大医学中心 翔安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