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创新争先奖励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我校3位科技工作者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分别是韩家淮院士、焦念志院士和夏宁邵教授。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奖励在创新争先行动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和集体,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国家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重要的科技奖项,是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
(科技处 宣传部)
人物名片:
韩家淮长期致力于免疫炎症反应分子机制的研究,有着许多开创性的重要贡献。他是p38信号通路的发现者和奠基者,在此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他与两位科学家同时发现RIP3是某些细胞坏死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开关,直接导致了学界对细胞坏死的重新认识;他与两位科学家同时鉴定了细胞焦亡过程中的关键效应蛋白GSDMD,解决了这一领域几十年的重大难题。韩家淮教授迄今已在世界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270 余篇,其中 11 篇发表在《Cell》、《Nature》或《 Science》上(6 篇为通讯作者),33 篇发表在《Cell》或《Nature》的子刊(18 篇为通讯作者)。论文被他人引用 28000 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达 2100 多次,H-index 为 78,这些都在生命与医学领域内全国数一数二。他在细胞程序性坏死领域的杰出工作,为我国在此领域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韩家淮因在信号传导研究的卓越贡献,获得长江学者成就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种奖励,并入选科学网 2011 年度十大创新人物和 2014 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焦念志运用创新性思维方法和学科交叉手段,突破以往研究瓶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系统地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光合自养微型生物原绿球藻在完全无光的深海环境大量存在,并通过学科交叉创新性地阐释了这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及其重要环境意义;查明了重要功能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AAPB)在全球海洋的分布格局,澄清了学术界的争议,阐释了其调控机制及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特殊作用;指出异养细菌光能利用对于“海区是大气CO2的‘源’还是‘汇’”至关重要;进而深入探究AAPB实际分布与理论预测不符的原因,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MCP)”海洋储碳新机制。MCP代表文章被Nature子刊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作为Featured Article发表,并在其网站首页、期刊封面、及目录作为亮点展示。美国Science评论MCP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并出版了焦念志等主编的MCP的Science增刊。该领域顶级专业学术期刊AEM出版了MCP为封面的专辑。国际海洋科学委员会(SCOR)为此设立了以MCP命名的科学工作组WG-134,由焦念志担任主席,显著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焦念志院士曾两度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夏宁邵在疫苗、传染病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领导突破理论和技术障碍,创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肠杆菌类病毒颗粒疫苗技术体系,藉此研制出全球首个上市的戊肝疫苗及生产成本显著低于国外的宫颈癌疫苗(基本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开辟了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的新途径;发明的戊肝诊断试剂成为国际金标准;研制出多个质量领先的艾滋病毒诊断试剂,使国产艾滋诊断试剂在国内市场居主导地位。累计获得5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其中33项中国授权和美、欧、澳、日、韩、印、印尼、墨、香港等九个国家/地区的24项授权)。发表SCI论文210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86篇),总被引4039次。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入选Elsevier医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夏宁邵领导研制出艾滋病系列免疫诊断试剂,构建出国际先进的国产艾滋病免疫检测技术体系,实现对血筛、快诊、确证、无创筛查等主要应用领域的全覆盖。两次引领国产艾滋病试剂的升级换代,形成国产试剂对进口试剂的竞争优势,获得8项新药/械注册证、2项CE认证和2项PQ认证(近五年3项中国证书、1项CE认证、2项PQ认证)。这是中国目前仅有的两项获得PQ认证的艾滋病诊断试剂,获得了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采购资格和订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责任编辑:陈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