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撸起袖子建一流】为人类健康贡献“厦大智慧”

时间:2018年05月16日

来源:

浏览:

  【名 片】

  学科群: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

  重点研究领域方向:免疫学、代谢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和临床诊疗、遗传发育生物学与育种、神经生物学与神经疾病(以上为基础研究方面)、再生医学、精准药学、转化医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防控(以上为应用服务方面)、医学诊断技术、化学生物学(以上为技术开发方面)。

  建设思路:面向国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整合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以及附属医院的相关人员和资源,重点建设十一个优势学科,形成以免疫学、代谢生物学、肿瘤生物学与临床诊疗、遗传发育生物学与育种、神经生物学与神经疾病为内涵的基础研究方阵,以医学诊断技术、化学生物学为方向的技术开发方阵,以再生医学、精准药学、转化医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防控为切入点的应用服务方阵共同形成的大学科协同式发展态势,真正打造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为支撑,以临床、预防诊断医学等为创新应用方向,以技术革新为学科交叉突破点的协同融合的学科发展体系。

  建设目标:力争在 2020 年实现学科群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 2030 年成为国内一流和世界知名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并在本世纪中叶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和杰出人才培养基地。


  【对 话】

韩家淮:“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最关键”

  韩家淮,中科院院士、我校副校长、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在“双一流”建设中,是我校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学科群建设方案编制牵头人。不过,在这么多“头衔”中,韩老师还是希望别人记住他始终是一个教授,始终是一个兢兢业业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人。在他看来,不管有没有“双一流”建设,不管建设方案怎么编制,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做好本职是最关键的。

  

  问:您如何理解“一流”这个概念,您觉得学科建成什么样子可称得上一流?或者说您理解的一流学科的衡量标准和主要特征有什么?

  答:“一流”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很模糊的,没有人专门为他定一个标准,或者说下一个定义。你说,美国大学就是一流?英国大学就是一流?我们建成和他差不多就是一流?我看也未必。我更愿意把“一流”看作一种追求,一种“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我们不断地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不断地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而然的就会一步步往上走,所谓的建“一流”,就是在这样的一代代努力下一步步实现的。至于你所提到的有什么衡量标准和主要特征,我觉得那个并不重要,难道我们定一个标准,达到了就是一流,就不继续往前走?绝不是这样,我认为,纠结于这样或那样的标准是很累的,也不利于开展工作,推动工作。

  另外,我还有一点体会,我觉得高校在社会发展中应当充当“模范社会”的角色。大学怎么发挥作用?一是通过教学传承知识,通过科研创新知识,通过科技发明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二是培养年轻人,通过教学,通过身教改造他们的思维方式,教会他们怎么做人做事,学会自力更生,学会独立思考;三是通过大学特有的精神,特有的那种思想文化,去引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因此,我认为大学身处社会,要有引领将来,引导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责任,一定要站在时代前列,推动时代发展,你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机制等等各个方面都能精益求精,给大学之外的社会树立标杆,让他们的队伍建设、单位管理等等都能向你看齐。

  问:请您谈谈您对本学科群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答:这个问题也是很不好回答的,如果说困难,那可以列出许多。比如,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许多重大疾病发生率大幅增加,许多病也变得更加“顽强”,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没有跟着更新,或者更新得不够,对战胜他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比如,建设者自身的思想观念问题,有没有统一思想,我们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再比如,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怎么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再比如,建设资金怎么优化配置?怎么提高使用效率?政府、学校支持的力度和举措足不足?等等,哪个不是困难?哪个不是问题?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人”的问题,一旦“人”的价值观、品行以及奉献精神出了问题,那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你想想,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学科、这个平台需要我”的自信,没有“奋斗才能有成绩”的进取心,没有“互通有无才能出彩”的协同观念,怎么能把工作做好?如果每个人都没有理想,都是为自己利益在混日子,每个人都是有一点成绩就拿出来炫耀,那我们这个学科群是没有希望的。

  问: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要“创新医科建设与发展模式”,您如何理解这个创新建设与发展,目前正在做和打算做的重大举措有什么?

  答:所谓的“创新”,在我看来,做昨天没有做过的事,都可以叫创新,但是,这样就意味着改变,意味着你要付出,你还要担风险。你改变之后,究竟结果会怎样,还需要市场、需要时间来检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有定论的。我们这个学科群在厦大里相对来讲比较年轻,老路走不了,只能走新路,我觉得,“创新”一定要实事求是,要在对以往做过的事有深刻理解,然后在符合现在规则要求的条件下,对旧的元素进行交叉重组,才能有有意义的新突破,做出来的东西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我还是想强调,一定要每个人都努力往一个方向使劲,形成合力,一定要潜下心来做事,低调再低调,我们才能做成事,所谓的“创新”才能有意义。

  具体到我们这个学科群,有这么一点设想和举措,不能算重大,但我认为,众多的小举措才能最终汇聚成大的成效:在资源利用上,强化共享,全面实现硬件设施的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实验设备有效地利用起来。我们的实验平台必须是世界最好的,要做到“最好、最全、最用得起”。我们正在着手做的,首先是硬件设施的共享,这能帮助推进课题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课题交叉、学科交叉;在人才培养方面,希望能以博伊特勒书院的建设为契机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提高青年人的国际化视野;在科研方面,希望能协调不同学科背景人员,更好的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进行协同探索前沿研究领域,合力挑战艾滋病、肿瘤等重大疾病诊断治疗;在社会服务方面,希望能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卫生领域为省内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诊断、检测和政策咨询等服务,依托厦门市健康大数据,通过宏观健康资源和精准医疗的有机结合,实现医疗智慧城市的目标。当然了,这些工作做得怎么样,能不能算有意义的创新,现在来谈都为时尚早,都要靠我们少说空话、多干实干,都要交给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问:本学科群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创新应用的关系?

  答:我觉得你错了,基础研究和创新应用并没有矛盾,是平行不悖的,没有分主次,也没有更重视谁或不重视谁的问题,是不需要平衡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安于现状,更不能拔苗助长,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优势,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从事基础研究的取得了成果,自然而然就会促进创新应用,反过来,应用的工作做好了,在市场上得到了检验,又会反过来指导和促进基础研究,所以还是那个问题,关键在于有没有遵循客观规律,每个人是不是都管好做好自己的本职。

  (宣传部 文\陈浪 图\欧阳桂莲)


  【故事】

翔安医院:补齐民生短板 助力临床学科

  如果你从思明校区去往翔安校区,在翔安南路与翔安东路交叉口的西南侧,一幢幢具有现代化装修风格的医院大楼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作为福建省、厦门市重点项目,目前,医院的基建部分已接近尾声,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开业。建成后的翔安医院,将从根本上改变翔安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现状,为厦门市改善市民医疗条件,补齐民生短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作为厦门大学自主管理的直属附属医院,医院又将为我校构建更为完整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开展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建设中的附属翔安医院

  “建设翔安医院,一是为了改善翔安及岛外较为薄弱的医疗资源,补齐民生短板。二是为了助力厦大医学学科中的临床学科,要把我校的这块学科短板尽快补上。”在谈到建设初衷时,韩家淮表示。

  据了解,翔安医院坚持“高起点、新机制、严标准、大目标”的定位,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研究型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规划有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等6栋地面建筑。

  目前,翔安医院已规划成立16个职能部门,设立了37个临床科室和8个医技科室,绝大多数科室已有了满意的学科带头人,正在进行开业前的准备工作。

  除了做好“看病”这一重要职责,作为大学的医院,翔安医院还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要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逐步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临床医学教育体系,成为我校医学学科临床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充分利用临床病例和标本资源,推动临床研究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开展,促进临床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在学科建设上,翔安医院结合医院的定位目标与自身优势,走的是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未来重点发展肿瘤诊治、老年疾病、神经疾病、烧创伤和急救等目前厦门市亟待发展的处于短板的医学学科,错位发展以肝、肾为主的器官移植、肿瘤的微创外科和综合治疗、健康产业等专科特色方向,并创建集检验、病理和影像于一体的国家级临床诊断中心。

  

翔安医院名医名家开展义诊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标,队伍是关键。就在基建紧锣密鼓进行的同时,翔安医院的“招兵买马”已同步进行中,目前,医院引进了包括两名院士、两名长江学者以及二十余名任职各学科领域的主委、副主委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同时,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引揽人才。随着医务人员逐步到位,以及厦大医院纳入翔安医院整体管理,共同规划、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翔安医院的人才优势已逐步显现。通过翔安医院名医名家坐诊校医院、健康教育、社区义诊、举办联欢会、参加运动会,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翔安医院正在逐步走向公众,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今年是开业的一年,是翔安医院起步之年。未来,翔安医院将按校党委书记张彦、校长张荣等校领导所要求的那样,不但要朝着做“特色专科的‘小巨人’”的方向努力,而且要朝着建成临床医疗的卓越中心、科研转化的高端平台和人才汇集的崭新高地稳步地前行。

  原文链接:http://news.xmu.edu.cn/33/5c/c1552a34082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