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生命科学学院多举措并举狠抓学风

时间:2018年06月05日

来源:

浏览:

“我是2015年从生命科学学院博士毕业,在厦大学习生活了12年,是地地道道的厦大生科人,学院严谨的学风教风、浓厚的科研氛围对我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这是2003级院友、厦门生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叶国栋返校参加学风表彰大会时的深情感触。5月31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促进生命科学学院良好的学风建设,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年一度的学风表彰大会隆重举行,现如今,学风表彰大会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一项制度安排,“学在生科”已成为生科学子的共识。过去的一年,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生科学子屡获佳绩;学院“探索科研基金”资助“探索”项目26项、“科研”项目55项,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9篇,其中影响因子10.0以上的11篇,影响因子5.0以上的28篇……这些成绩背后是学院为促进学风建设出真招、亮实举,形成了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院师生、校友共同参与的体系,全员育人、协同培养的长效机制深入人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基础,学风建设多方督导主动出击,学风建设营造氛围正向牵引,让青春向学蔚然成风,为学生成才铺实前进的道路。

凝聚“家”“校”资源,树立学风建设榜样

2012年,学院从思明校区整体搬迁至翔安校区,为了使新生家长对学院的各项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学院建立密切的联系,共同关注新生的成长,让学生继续保持优良的学风,在每年本科生迎新期间,均如期召开本科新生家长见面会,会上每一位家长都会收到到一张“家校联系卡片”,上面记录着学院党政领导、班主任及辅导员的联系方式,让家长有困难有处寻。2013年开始,在学院团委网站专门开辟“家校联系”专栏,针对本科生一、二年级编写《家校通讯》,目前已有18期,成为学院与家长互动的即时载体,家长可以通过《家校通讯》充分了解学院工作动态,让“远在天边”的家长感觉到孩子“近在眼前”。

2018年,站在学风表彰大会讲台上的2016级本科生拉孜艳•依比木激动地说:“很荣幸可以获得林毅雄育人基金的奖励,林毅雄徐明慧教授的义举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一定会用行动回报学院、校友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林毅雄育人基金是今年生命科学学院第26届学风表彰大会新设立的奖助学金,是由林毅雄教授夫人徐明慧教授携丈夫的遗愿设立而成。学风表彰大会从思明校区建南大会堂到翔安校区黄朝阳楼,已经举办了26届,校友们设立的奖助学金已经资助了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近千余人次,总计资助金额近200万元,树立了许多学风优良、踏实肯干、科研突出的学生典型。每一年的学风表彰大会,学院都会邀请校友返校为学生传经送宝,他们感恩母校、情系学院,纷纷来到表彰大会现场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有些校友在校期间受到奖助学金资助,离校后不忘母校培养之恩,继续捐资成立奖助学金,让更多的学弟学妹受益,为学院人才培养、学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政领导牵头,培育学风建设土壤

“严把课堂纪律才能创造优良的学风!”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勤喜教授在教学部会议上反复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为严格课堂纪律,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学院党委讨论研究,制定《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堂纪律规范》,规范中明确了教师课堂规范和学生课堂纪律,有效地约束了课堂行为。学院党委张明智书记也多次在会议上强调:“加强学风建设,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事关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事关学院‘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建设好学风是大家共同的理想,也是共同的责任,我们要坚持不懈打造优秀的院风,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为了提高课堂“抬头率”,由学院党委指导、学院团委倡议,学院开展“手机入袋”活动。活动以院内教室进行小班试点,在学生中推行“手机入袋”的理念。活动期间,学生干部在教室悬挂手机收纳袋,并张贴“手机入袋”的相关标语,上课时要求学生自觉将手机静音或直接关机,把手机放入袋中,保持人机分离,逐渐养成无手机课堂的自觉习惯。此举教育和引导学生们崇尚知识、肩负使命、自律自省,共同营造良好的治学、读书和做人之风。

优良的学风可以营造诚信的考风,同时诚信的考风又能促进学风建设,学院学工组指导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毕业班党员组成一支“特殊”的监考队伍,他们在学期末启动党员巡考活动,积极配合学院监考老师,防范考生投机取巧,引导同学们养成诚信正直的优秀品质。2017年秋季学期本科生期末考试总计62场, 17名本科生党员同志全部参与到党员巡考活动中,人均参与3至4场监考,每场考试在已有监考老师的基础上再配备1-2名学生党员。学院党政领导、教学部教师、辅导员和教学秘书更是身体力行,同监考老师、学生党员一起参与巡考,“360度无死角、全覆盖”助力考风学风建设,让学生从不敢作弊到不想作弊。

发挥导师力量,引领学风建设潮流

“开始之前我想要给同学们弹唱一首《故乡》,希望大家想想家,回忆家乡的美好。”这是我院“导师沙龙”活动中的一幕,主讲人是副院长李博安教授。2015年开始,我院结合杜克大学等国外名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功经验,在《厦门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基础上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并制定《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本办法积极探索一种“师生互约”,学生约导师为主、导师开展沙龙为辅的新型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统一导师职责认识、选齐配强导师阵容、规范导师设置方式、创新师生约谈模式等方式提升导师制的“活力”,让本科生导师制发挥更大作用。这种改革大大增强了导师制的效果,逐渐形成严谨科学的优良学风。不久前试运行的“导师预约系统”更是将“互联网+”概念融入导师制,在信息时代用网络技术解决同学们的诉求,将本科生导师制落地生根。导师制现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帮手,尤其是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及本科生参与科创项目积极性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17年秋季学期,恰逢“十九大”召开之际,学院邀请了韩家淮院士等名师大家为同学们开展十场“导师沙龙”活动,为学生带来《扎实理论基础,共话学习之道》、《抓住发展机遇,笑迎未来挑战》、《忆往昔峥嵘岁月,望前路光明坦途》、《畅谈理想信念,展望美丽发展》等专题教育,每一位教授都结合自我经历,围绕十九大报告,聚焦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的主题沙龙分享会。

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与我校“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在内涵上高度一致。2018年,学院将继续强化学风建设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关键作用,聚焦“三全”育人工作,在学风引领、规范、支持等方面出台新举措,完善学院学业科研、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支持系统,为我校“双一流”建设持续助力。

原文链接:http://news.xmu.edu.cn/40/aa/c1552a344234/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