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健康报》第05版“管理周刊”刊发我校医科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申东杰文章,题为“大学生健康教育不能各干各的”。 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年龄在20岁上下的大学生处于可塑性强、社会经验欠缺、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非常重要。目前仍存在工作安排缺乏统筹、健康数据分析不足、重视程度参差不齐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心、加强校内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协同、把健康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加大体育教改促进医体融合等建议。 《健康报》是国家卫健委主管的最具影响的全国性卫生行业报,1931年创刊于江西瑞金,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亲题报头。该报始终把为人民健康服务视为己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健康方针政策,及时报道国内外医药卫生重大科技成果,准确传播卫生健康保健知识,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卫生行业报。
原文刊登: 大学生健康教育不能各干各的 厦门大学医科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申东杰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年龄在20岁上下的大学生处于可塑性强、社会经验欠缺、身体发育进入第二高峰、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特殊时期。加强高校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非常重要。但目前来看,大学生健康教育仍存在几方面问题。 工作安排缺乏统筹。一般来说,高校教务处负责相关健康课程开设,医院负责健康体检,体育教学部负责体质检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心理健康筛查,宣传部负责健康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团委负责相关社团活动等等。由于各部门分属不同工作体系,上级主管领导不同,主管部门多,各自为政而缺乏统筹; 健康数据分析不足。各高校都经常性开展大学生健康体检、体质检测、心理健康筛查等工作,但测试后仅仅止步于上报数据,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对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分析; 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对健康的概念、健康素养、与健康相关因素、亚健康等等各部门认识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对推进学校健康工作创新不足,也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健康教育与管理相关工作体系不健全。 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应在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健康管理中心。应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列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评价与考核指标;支持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有效融合,相互促进,加强协同。 加强校内健康教育资源整合协同。整合体质检测与健康体检项目,与心理健康和中医体质辨识项目打通,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档案和健康大数据库,深度挖掘健康数据资源,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干预措施。 把健康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组织专家学者专题研究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建设覆盖全校各年级各专业的健康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常见疾病相关医学知识、膳食营养、合理用药、运动健身等等。以必修、选修、讲座、实践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健康素养,帮助掌握健康管理和健康决策的基本方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大学生明白怎样去健康生活并掌握自我管控健康的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有效降低健康风险。 加大体育教改,促进医体融合。走出高校体育部仅仅开展体育教学的传统误区,积极发挥体育专家在学生健康促进中的作用,鼓励开展基于健康大数据的综合体育教学改革,根据学生特点推荐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打造体育教学金课。试点开展体医融合训练营,以开具运动处方的方式针对拖延症、焦虑症、肥胖症等进行干预,加大力度支持非医学手段促进健康。 (医科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