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把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体系?”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都有哪些?”
“是否可以体医合作开具运动处方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

2018年11月23日中午,厦门大学医管办与校体育教学部共同牵头在翔安校区公共卫生学院会议室开展了以“体医融合-体质监测”为主题的交流活动。来自医管办、体育教学部、医学院、翔安医院、公共卫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近20位专家参加。交流活动由医管办党支部书记申东杰主持。
体育教学部主任陈志伟教授表示,我校每年都开展大学生体质监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数据资源使用不充分,体质状况不尽如人意,干预手段少等问题。体医融合代表着大健康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够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加强体育、医学等学科专家的交流合作,尝试以开具运动处方、增强体育教学针对性,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这次交流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申东杰介绍了此次活动背景和前期准备情况。大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大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却呈下降趋势,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希望能够加强体医融合,汇聚校园体育科学专家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专家,通过共建平台、联合攻关等方式,促进体医互相启发、互相引导,以解决健康问题、医疗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科学健身,开展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心脏病、焦虑症、肥胖、抑郁症、睡眠障碍等疾病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实践研究。期望在校大学生体质水平不断提高,成为身心健康、走得好、走得远的一流人才。
厦门理工学院公体部主任黄彩华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讲述了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的最新背景,并从国家最新的体能训练师、运动康复师等职业资格认证分析体医融合、提前预防的重要性。她特别分享了政策先行、正向宣传、建立队列、数据挖掘与整合等宝贵经验,并建议校与校联合,实现体测数据的分层管理,为整个国家的健康促进贡献价值。
我校医学院中医系奚胜艳教授提议将中医纳入体检指标,跟踪监测大学生体质状况;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李红卫教授根据研究领域,提出从入学阶段对大学生体质进行分层,根据分层情况制定适应方案和体质评价,并就如何增强大学生体质提出进行营养干预等意见;附属翔安医院骨科吉光荣教授建议对大学生进行量化指标,针对个体化制定相应标准,并跟踪监测,从预防角度开出运动处方。老年病科常贺教授希望学校成立体医融合中心,制定框架,实现上层政策支持、下层分配任务,才能避免资源浪费,高效发挥各口专长;体育教学部孟蒙博士认为建立学生健康管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体质是实现运动处方的第一步。

随后,一行人前往翔安校区综合体育馆对健身房、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处、翔安校区办、公共卫生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注,纷纷表示将在后续工作开展中继续提供相应支持。
增进健康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的使命,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开展在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专家们普遍感觉此次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一般来说,临床医生缺乏科学健身专业技能,体育工作者不具备慢病防治知识,基础学科教授教学科研需要大量数据支持,此次活动汇聚多学科专家,从体育教学方式理念改革、体医融合科研项目的开展、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促进自身发展等多方发力,为切实提高我校大学生健康水平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医管办、体育教学部)